2025年的上海书展,熙攘的西一馆底层,国际书店携精选全球艺术出版物,以及于谦“Pony Park”小矮马、北京公交车模盲盒等特色文创欣然“安家”。此行,对国际书店而言,不仅是一次展示,更是一场跨越七十余载的深情“寻亲”之旅——目的地福州路390号上海外文书店,正是国际书店血脉相连的“亲人”。
外文书店是如今的国际书店心中的学习对象,国际书店总经理姜珊(左)在外文书店
“2023年,心怀开辟新篇章的希望,我们在北京车公庄西路的小天地里重新开启了实体书店。”国际书店总经理姜珊坦言,此番南下,既为寻亲,更为学习业务求教,“因为上海外文书店,被誉为全国外文书店的‘天花板’。”
时光回溯至1949年12月1日,新中国第一家图书进出口机构——国际书店在北京诞生,这也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性书刊进出口公司之一,开创和发展了新中国图书对外贸易事业。1950年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专文介绍国际书店:“(国际书店)担负着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任务……把大量有助于新中国建设的外国书刊……传播到广大读者群众中间去。”
姜珊拿出了两张照片,一张是1950年4月12日,摄于福州路679号(近云南中路)楼前的员工合影,那天,国际书店上海分店挂牌成立。照片上人的面目早已模糊,背后的国际书店四个字却清晰依旧,凝固了最初的创业激情。另一张照片是国际书店上海分店于1952年7月首次举行外文书刊发行工作会议的珍贵留影,见证了其早期耕耘的足迹。
1950年,国际书店上海分店挂牌
1952年,国际书店上海分店第一次外文书刊发行会议
1954年8月1日,国际书店总店根据新华书店总店和国际书店总店的决定,将集中精力于图书进出口业务,不再从事国内发行。国际书店上海分店划归新华书店上海分店领导,改为外文门市部,对外仍称国际书店上海分店。1956年,国际书店上海分店搬迁至福州路390号。
1958年8月,迎来了重要蜕变:国际书店上海分店更名为上海外文书店,隶属于上海市出版局。郭沫若为“外文书店”题写店名。更名后的上海外文书店品种更加丰富,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经营进口图书的书店,也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外籍专家、科研人员等购买国外原版图书的首选书店。
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斌告诉记者,“巴金是建店初期门市部的常客,几乎每周来买书,选购世界语等外语图书。当时外文书店里来自苏联的画报,波兰、匈牙利等国家的唱片,捷克的唱机等极大地满足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,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反响强烈。”
而在北京,上世纪50年代初,中国国际书店与乌拉圭共产党主办的人民联合出版社取得联系,面向拉美地区发行中国主题图书。通过人民联合出版社,乌拉圭原生书店创办人比森特·罗维塔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建设的有关读物,并最终成为宣传中国道路的志愿者。在中国书刊进出口事业中,国际书店创造了若干第一:第一个代表新中国参加国际书展,第一个与海外同业合作出版发行图书,第一个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,第一个在中国业内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,第一个在中国业内接入国际互联网介绍中国出版物等等。
1978年,改革开放,上海外文书店迎来大发展。专家学者涌向书店,争购国外科技资料,渴望“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”。全民学外语的热潮兴起,各类教材、工具书供不应求,店堂常被求知若渴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,成为时代精神复苏难忘的一幕。如今的外文书店,书籍涉及全球几十个语种,外文图书品种常年保持在6万种以上,二楼拐角处画家杜海军为外文书店画的“肖像”提醒着来往的读者,这是一家有“故事”有历史的书店。
75年光阴流转,从北京到上海,从“国际书店”到“外文书店”,名称或有更迭,机构或有调整,但是彼此的使命依然是“向世界介绍中国,向中国介绍世界”,那纸页间承载的血脉情缘,纵然岁月如纸翻飞,仍悠长深厚。
书展手记|客人多 亲人多
踏入2025年上海书展中央大厅,最直观、最汹涌的感受,莫过于一个“多”字——人多,更确切地说,是外地客人多。这里仿佛成了全国爱书人一年一度奔赴的朝圣地。南腔北调交织,行李箱轮子滚动的声音此起彼伏,构成书展独特的背景音。
通道上摩肩接踵,移动几乎只能“随波逐流”。耳边捕捉到的,是各地的方言和谈论归程的片段:“等会儿高铁来得及吗?”“这趟专门从成都飞过来,值了!”……他们的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兴奋与对知识的渴求。
国际书店总经理姜珊那句“此行南下,是向上海外文书店寻亲、求教”的话语,不仅道出了书店的心声,也映衬着无数外地访客“南下”书展的求知之旅——他们都是来上海“寻宝”、取经的。国际书店与上海外文书店75载的书香传承,此刻正被这最生动的场景诠释着——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此,用各自的乡音,共同诉说着书籍的力量。
大圣配资-配资平台推荐-免息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